借京奧搞好香港「思想」教育 撰文:史提反.黃
(2008-8-25 副刊頁41 信報財經新聞 教育)
據專家數字顯示,北京花了超過三千億人民幣去辦奧運,令國家整體感覺,看來形勢大好。然而,稍有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集全國之力辦好一次國際盛會,固然不容易,但要搞好整個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卻要困難得多。更甚的是,部分持「憂慮」目光的學者更不諱言,在全中國整體人均收入仍然偏低,與及今年雪災、地震後遺症的陰霾下,國家要真的站起來,委實困難重重。筆者無意分析政治,但在全球目光集中在北京奧運後,如何珍惜機會在香港中學的課程裡,注入一些通識及思考議題,卻是本篇的重心所在。
1. 在四川地震後,不撥資源救災,卻仍大搞奧運,是否合理?
中國崛起,是全中國人的百年期望。但在四川發生大地震後,中國政府仍一意花耗鉅大資源去辦奧運,雖說也是民心所向,但是否值得呢?教師可借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於奧運前的「定調」,即:先全力集中辦好奧運,引導學生作討論的起點?並著學生反思這樣的取向當中,究竟有沒有中國人的文化及心理元素在內?別的國家辦奧運會這樣嗎?如果同學是國家領導人的話,又會怎樣取捨?
2. 奧運,不應該滲入政治?
當國家運動團隊接連奪金時,無容置疑,每個中國人都會覺得高興,並且感覺到一份民族的光榮。但奧運比賽真的就僅是競技場上的比賽嗎?古希臘時期的奧林匹克進行期間,參與的城邦都會暫停紛爭,集中比賽,以突顯以「競技方法取代其它鬥爭方式」的精神。但近看俄羅斯於奧運進行期間出兵「同場競技」的格魯吉亞,遠看慕尼克奧運村屠殺事件及納粹德國當年辦的柏林奧運,就會發現現代奧運與政治其實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說奧運無關政治,祇是睜著眼睛說謊話。事實上,本屆北京申奧時,就早向國際社會許下了很多政治、人權、環保等的承諾。如果奧運真的無關政治,那麼,北京為甚麼要許諾呢?而筆者則建議老師在討論這些相關問題之前,可著學生先認識在區內,日本與南韓兩個曾先後舉辦奧運的國家的情況,方便作多方面比較。
3. 文明地表達意見,是否國民所擁有的一種權利?
以恐怖、暴力、破壞、自殘等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固然不可取,但當正常途徑受阻,或意見被漠視時,最高當局是否應該作出一些更合理的安排呢?就以早幾年曾在香港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為例,根據世貿習慣,每次開會前除於場外近距離設立示威區外,於場內亦容許多至十多分鐘「非過激」性質的抗議。那麼,北京奧運呢?示威區設在老遠不在話下,跟足指引在國內申請「正式示威」的中國人,除了接近「零成功」外,絕大部分反遭軟禁、扣查、監示或遣返原居地。這代表甚麼?老師於此可讓同學發表意見。
4. 體育精神,志在參與?
無線迎接奧運的歌曲之一,有一句說:身處當中已勝利。但事實又是否如此?大家且看每天新聞重點宣揚的,究竟是甚麼?且不說觀眾是否記得「輸家」的姓名,就算是銀牌、銅板得主的名字,又有幾多人會留意?況且,各國政府對金、銀、銅及有名次的選手的獎勵、支持,也實際上是差天共地。以國家為例,奪金的,除了能獲拋離銀牌、銅牌得主的鉅額獎金外,外型突出的,更會獲很多企業贊助、支援,從此一世大體無休。但其他運動員呢?除了曾獲剎那「亮相奧運」的光輝外,有「餓死」的例子,但更多的,是「鬱鬱而終」的事實。今屆與以往比較,觀眾與傳媒對「失敗者」的「挖苦」與「惡意批評」,的確少了很多,獲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這已經足夠了嗎?
5. 看奧運,更明白逆境精神的可貴
很多人說,時下香港的年青人最欠缺的,就是那股對抗逆境的意志。恰好今屆奧運多場有國家或香港運動員參加的賽事,都有「逆轉勝」的驚險鏡頭出現。老師可著同學發表他們在觀看相關比賽時的感覺,並引導他們作出適切的思考。
奧運(Olympic Games)
,顧名思義,既是比賽,也是遊戲。遊戲,就是要有規舉。當觀眾弄不清遊戲背後的原則,或不明白賽果時,我們會變得胡塗,於是我們就會翻查資料、向專家請教,以求個明白。而於現代社會裡生存,情況亦差不多。現代人有自己一套的「規舉」與「普世價值觀」,愈了解它們,對我們的生存愈有利。倘若香港新一代的學生,都能明白當中的意義與特性,又能從奧運的賽事裡體會到真正的體育精神,就是香港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