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經驗分享 撰文:史提反.黃

〔載於2008年9月 香港教聯會:《新教師求生手冊》〕

 


主編留字給筆者,著我寫些東西給新入職的老師打打氣,好面對未來的挑戰,自然不敢抗命。以下以「課堂經驗分享」為題,跟各位新老師作分享。現且由筆者初出道時的一幕說起。

1. 先管、後教、笑不得?

多年前,筆者初執教鞭。開學日前,所任教學校的校長、主任不忘親傳秘技,好讓一批新同事能應付來著的挑戰。而當年校長留給筆者的,就是「先管、後教、笑不得」七個字。「先管、後教」,顧名思意,就是指老師入到班房後所做的頭兩件大事,要「先處理好課堂裡的秩序,然後才進行教授知識的工作」。但怎樣的秩序才算合乎要求呢?筆者的意見,是「能讓全部(或至少絕大部分的)同學,在不受干擾下上課」。這些干擾,於行為而言,包括:部分或個別同學的站立與游走、追逐與推撞;於聲音而言,則包括:喧嘩、吵鬧、嘻笑及物件碰撞的聲音。那麼,「笑不得」又指甚麼呢?根據當日校長的解釋,那是基於老師「嚴肅形象」的建立,與及一般的課堂氣氛會「易放難收」的考慮。當然,狂笑、嘻笑是使不得的,但老師的「微笑」卻實在「無不可」。而事實上,筆者當年的校長亦不忘提醒筆者,「笑不得」的戒條,僅限於新學年剛開始後的幾星期而矣。

2. 笑聲 Vs肅靜

怎樣才是一節成功的課堂呢?筆者整天都在思索。剛好,早前與教育學院的李展華君的一席話,或許值得所有的老師作參考。李君說:一節成功的課堂,不能缺乏兩樣東西。一樣是師生間「喜悅的笑聲」,而另一樣就是「嚴肅的寧靜」。為甚麼呢?李君補充說:喜悅的笑聲,源自生命的愉悅與學習的趣味;而嚴肅的寧靜,則起始自學生赤誠的好奇與對知識的探索。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前者,突顯不了年輕生命的特質;而缺乏後者,則沒有真正愉快學習的可能。於此,筆者萬二分同意之餘,更相信笑聲與肅靜二者之間,於本地小學、中學的情況而言,應在「三比二」與「一比一」的比例之內。

3. 學生的參與

承上一點,學生喜悅的笑聲,依筆者看,應該至少有一半源自「課堂參與的投入與興奮」才合理。為甚麼呢?原因是,雖說時下老師在課堂內有充當「大娛樂家」的趨勢,但若果學生的笑聲僅僅是源自「看表演」的因素,卻缺乏學生較實質的「自我知識發現的歷程」的話,那麼,那個課堂恐怕還是強差人意,是老師自己的一廂情願。所以,學生積極的參與,應該是「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指標。

4. 老師的設防

老師接受學生的「底線測試」,幾乎是不能避免的事。所以,每個老師都該為自己定下一道防線,和及早替自己準備一些被測試時的應對方法。舉例說,一名老師,當學生問及自己的私隱時,莊重地回應一句,「事無不可對人言,然而,這件事情事關私隱的問題,我看,我還是選擇不告訴大家,請大家見諒」。這較之木納或憤慨的回應,自然優勝得多。

教育作為現代社會中極具挑戰的行業,時下的老師無不分秒必爭地裝備自己。願筆者以上的分享,能對新入職的老師,有點點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