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青文書店結業有感  撰文:史提反.黃

(2008-3-17 副刊 P47 信報財經新聞 教育)

 


曾幾何時,香港的上樓書坊並不多,而專賣英文學術書籍與台灣、本地中文專著的,就更少。於是乎,位於灣仔樓上鋪的曙光與青文,就一度成為香港知識青年的必到之地。可惜的是,也不知道是從甚麼時候起,香港的青年知識份子都已經不再愛看書,而曙光、青文在網絡資訊膨脹,與及國內簡體書店價賺物美的攻勢下,終於一次又一次的在香港失守與敗退,並最終相繼離開了市場。

筆者自己作為文化人,總能明白文化人在香港的寂寞。舉個例說,筆者近年每次舉辦或出席公開的免費文化講座,到場出席的就總是那些舊臉孔,鮮有新的捧場客。這與那些要給一定金額才可入場的「投資、理財講座」的墟崁場面比較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祇是性格命定,筆者或多或少已懶得去再作選擇,才甘於吃這些苦頭。而作為愛書人,筆者也自然清楚知識份子跟書籍那種欲斷難斷的關係。即如今年過年前後,筆者自己在家中想把書櫃裡的某些位置騰空出來,結果卻是「搬了出來的書,反放不回去」。所以,幾天前當朋友告訴我,灣仔的青文書店在去年已繼曙光圖書公司結業時,筆者第一個反應,就是失落與婉惜,並隨即概歎青文書店店長羅志華先生的「非戰之罪、雖敗猶榮」。豈料,朋友卻旋即又告訴我,羅志華先生早前亦已在書堆中身故,做了一隻如假包換,真的葬身於書香裡的「新鬼」,這就令筆者更覺錯愕、難過,心裡暗道是「天意弄人」之餘,知道青文從此復活無望。

說起來,羅志華先生祇比筆者年長幾歲,而二十年前當他剛接手青文時,也正值是筆者唸大學最美好的歲月。起初是有一回,筆者跟從幾位師兄到青文、曙光找書及「打書釘」,豈料從那次起,自己卻反變成了青文、曙光的常客,久不久就得上去逛逛走走,不然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一直到前幾年為止。而還記得幾年前曙光圖書公司的馬國明先生基於身體原因宣佈要把曙光英文書的部分結束時,筆者還偷偷上過去半句鐘作些憑弔。當時羅志華先生依然故我,冷眼守在一旁,就如慣常般打量每一位到訪他書店的客人。誰知,這竟已是筆者最後看到他的情景了。

筆者跟羅志華先生並不稔熟,祇記得每次自己找書,他大部分時間都能幫我找到。而久不久,他又會把一些新書、好書推介給我。而除此以外,我跟他則沒有其它對話。一直到了大約七、八年前,筆者開始淡出灣仔區,而青文的藏書也愈積愈多,地方也愈來愈沒有執拾,筆者才跟羅志華先生更少見面。

筆者有時會想,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真的不可安排。而每個人乃至每間公司,也有他自己的運命與歷史任務。就像這次青文結束與及羅志華先生的「葬身書海」,筆者期間就竟然連半點消息也收不到,要到朋友於閒談時告訴我才知曉一樣,也許上天早有定案,非人力所能挽回。當然,面對作為香港知識份子集體回憶一部分的曙光與青文書店相繼結業,與及知道像羅志華先生般擁有文士風骨與執著的人有這樣的一個下場,筆者的心也仍是哀痛的。畢竟,曙光與青文在銘刻著不少青年知識份子的輕狂歲月的同時,也標誌著香港學術文化的一個黃金年代。最後,願羅志華先生此行走得安樂,而像曙光青文一樣有堅持與執著的樓上書坊的傳統能在香港被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