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規避」的心理定律 撰文:史提反.黃

 


近月,香港股市「牛」氣沖天,因而朋友間見面的話題,少不免亦會涉及股票。比如一方會問:「你近來可有斬獲?」而另一方則會答:「少少地,可以吃頓午飯啦!」如此,聽來順理成章,彷彿賺錢就是一件「極容易」的事。至於,甚麼專家所給予的「瘋牛症」預警,都變成是「耳邊風」。於是,全民皆股,自然就是理所當然。

然而,撇開股壇消息的真真假假,一般人會如何對待在股票市場賺回來的錢,將是一個曉有趣味的課題。而部分曾經在股票市場上「損手」的人,又為甚麼會在一遍形勢大好與及所有金融專家們都一致唱好的情況下仍裹足不前,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題目。

就上述兩個問題,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尼曼教授(Prof. Daniel Kahneman)和來自史丹福大學的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Prof. Amos Tversky),就曾經做過一些研究。結果,他們發現了幾條定律,其中一條就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的心理定律。那到底這條定律是甚麼意思呢?大家不妨先比較下面的兩個處境。

某天,你和朋友玩橋牌時運氣大好,結果共贏了五百元,於是,該天晚上你就開開心心地吃了一頓。而另一天,你卻發現原先放在口袋裡的五百元,竟「不翼而飛」,令你連該天的晚餐也沒有心情去吃。現請問那一個「五百元」,更會令你「印象難忘」或「刻骨銘心」呢?

答案通常會是後者。為甚麼呢?原來一般人都有著一個視現行狀況(Current Situation)為「合理坐標」的心態。對偶然獲得的「意外之財」,雖然會開心一會兒,但卻會認為那不是「真正的收入」;但對由於意外所招致的損失,則會耿耿於懷,認定那是「真正的損失」。

而由此看,股民賺錢時,可能祇會覺得是獲得了一筆「不是真實的財富」,繼而較豪爽地把它花掉。而虧本時,卻會認定那是「真正的損失」和「令人沉重的教訓」,最終影響了下一次有可能獲利的投資決定。

參考文獻:
Kahneman, D. & A. Tversky (2000):Choice, Values and Fr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hneman, D. , P. Slovic & A. Tversky (1982):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