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理學 撰文:史提反.黃
好的電影,其實沒有公論。票房祇能反映觀眾的口味,而評論則大抵都帶著「偏見」。
從市場角度而言,緊握財務預算,因應觀眾口味、要求與水平,製作一些迎合他們需求
的產品,就已經是成功。(香港的王晶,可算是這方面最傑出優秀的代表。)而從藝術
角度看,拍出電影效果,體現了電影藝術的高度與視野,帶動了觀眾思考,則亦已足夠。
至於,導演是否能透過電影說出自己心目中的「故事」,演員是否「活化」(或「創造」)
了角色,攝影又是否「呈現」了另一種「空間感覺」,則是另一高層次的要求。然而,
一般人看電影,電影開頭的十幾分鐘,卻已決定了「生死」。簡單一點說,就是觀眾在開場
後的一段時間內,若未能夠投入(或認同)電影的「敘事角度」,又或者覺得電影內部的「運作
邏輯」勾不起自己的興趣(或共嗚)的話,那麼,他們想看下去的興趣,就會馬上遞減,
繼而意興欄柵,魂遊化外。所以,熟悉電影的製作人,都會對觀眾的心理,作一個準確
的預算。頭幾分鐘,若不是「蘊釀」,就是「驚喜」。再過幾分鐘,就來個「視覺
刺激」或「情緒震盪」。然後,就選定投放「哭聲」成「笑彈」。最後,則是峰迴路轉
的「大團圓」(或「大雜會」),令觀眾「餘音嬝繞」,把心神都留在光影的幻象內。
而這個時候,甚麼電影的藝術價值與意義,或甚麼電影的良心與教育功能,在黑漆漆
的空間裡,不是「後話」,又算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