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紫荊電影頒獎禮到電影教育 撰文:史提反.黃
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塵埃落定,結果是否合理,大家心裡有數。而從極大量得獎人士均缺席的情況看來,是項頒獎禮的迎受性,與及被影壇認可的程度,則「可想而知」。本來,一個頒獎禮,就有一個遊戲規則,也同時是一個利益分配的集團,是「無可厚非」的。祇要一邊願意繼續辦下去,另一邊又願意領獎,就相安無事。然而,當發起的組織不能有效告訴參賽者及大眾,電影參選及入圍的準則,而獲獎名單又被同業「嗤之以鼻」時,再辦下去就會顯得「無甚意義」了。而在香港今天「大部分電影演員均同時是歌手」的情況下,頒獎禮在亞視轉播而想有更多「演員」踴躍出席,亦甚困難。(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播與教育價值,亦不甚了了。)筆者一向覺得電影頒獎禮,是一個教育大眾「怎樣才是好的電影」和「電影該是如何欣賞的」的好機會。祇要辦的機構有些心思,把評審的機制與意見,有系統地以文字或語言的形式公開及保存,讓一般人都有方法知悉、學習與回應,長久下去,便能形成一個習慣,並最終提昇觀眾欣賞電影的水平。(另一個途徑,是近年片商發行,附有「導演導賞、評析」的影碟。)可惜的是,現時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頒獎禮,已逐漸變成是一門出風頭、搏出位的「小圈子生意」。美其名是「專業的評審團」,但實際上是如何「專業」,卻「無從得知」。最後,順帶一提的,是一些概念的問題。是屆金紫荊場刊中有曉龍君的一篇「如何提升現時香港電影觀眾的欣賞水平?」。洋洋幾千字,該是用心之作。祇是,筆者看畢全文,卻發現內裡談「文化賞析」、談「媒體在教育範疇內的使用」,與及談如何「透過電影去講授倫理學」等是有的,但談真正點題的「如何提升現時香港電影觀眾的欣賞水平」的,卻不合比例的少。依筆者看,大抵曉龍君是從文化與教育的角度入手,而不是從電影這門學問本身入手。而看罷曉龍君署名下註有的「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字樣,就更「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