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培訓市場的戰國年代 撰文:史提反.黃
自由主義的經濟學總告訴讀者,有競爭才有進步。競爭會把劣貨驅走?競爭會把不合乎經濟效益的單位轟掉?而且競爭是最有效把價錢降低的方法之一。但「不合乎經濟效益」、「低價」與「不適合市場遊戲規律」是否同一樣的東西呢?而且,「適應市場遊戲規律」的,是否就等如有質素?另外,有誰敢保證競爭者間一定能保持清醒與理性的態度?又有誰會說,過分激烈的競爭能對質素有保證?撇開市場消費者的眼睛是否雪亮的問題不說,讓業界、同行以「黨同伐異」及「割頸」的形式「互相傾輒」,轉而靠大量廣告作宣傳,或投靠大集團以保存自己,消費者的「信心」又能有剩下多少?他們可作出的選擇又有幾多?就以筆者四年前參加的「超級記憶術」課程為例。那年,該課程的市價約一萬,課程導師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葉瑞財博士。兩年前該類課程開始在香港培訓市場昇起泡沫,由一些不知名的導師教授,課程費用跌至五千元左右。至去年,同類課程增加至八至十個,也是由一些不知名的人士教授,但課程價值卻已跌至二千左右。反而,原先葉瑞財所教授的課程,乏人問津,再跟隨市場減價都沒有用,消費者早已紛紛走去那些作大量宣傳的地方去了。這當然不一定能代表甚麼。但筆者所見
,在導師質量而言,是新不如舊。在課程編排方面而言,是粗製濫造、良莠不齊。其它的培訓課程呢?NLP課程,是慘不忍賭。催眠課程,是世紀氾濫。教練課程,是「人人有立場,人人有話說」。九型人格課程,是各自有話說,繼而是「自說自話」。然而,香港(或高度資本主義社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總有「漂亮的謊言」。而祇要一天有廣告,有所謂的認證機構,又一日仍有相信上述兩者的消費者,香港的培訓市場都仍然會繼續活躍下去。筆者於此,祇能說句:祝君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