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理與人生
(原載於2007年1月28日號《RECRUIT》期刊的訪問稿)
在論壇或者烽煙節目中, 主持人跟聽眾的對話,有時怎樣也談不攏,這可能由於某一方在表達時,說話含混,或者彼此對某個關鍵詞的定義,存有分歧所致。
語理分析旨在釐清語言概念和思想觀念,加強語言的表達,以及人與人的溝通。
聖雅各褔群會延續教育中心「語理分析與人生思考」課程導師黃偉鴻說,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思想和意義,以其作為溝通的工具。由於這樣,大家會以為自己對所運用的語言瞭如指掌,因而忽視了當中的語理結構或者纙輯。
他舉例,天星碼頭遷拆一事,有人會以「因為要保留集體回憶,所以不應拆碼頭」為由,阻止遷拆,這就似乎過分寬鬆地運用「集體回憶」一詞了。
「直至現在『集體回憶』還未有一個共同和清晰的定義,若然以它作為一個政治層面的理據,會令人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因為回憶是很個人化的,有人會因為碼頭被拆,而強化了回憶,有人則會淡化了。所以我們運用語言表達素求或者成為理據時,最好是運用清晰的字句,例如『因為碼頭有歷史價值,所以我們要保留。』這說法便清晰多了。」
此外,黃偉鴻補充,許多人會經常誤用了字詞的意義。
「例如,有個女孩說:『當我看完這套電影後,我明白了何謂愛。』但其實愛的定義很廣泛,怎會看完一套戲便能知道當中所有,這便是語理上出錯了。她應該說:『當我看完這套電影後,我對愛情多了一點理解,更明白自己所追求的愛情是甚麼了。』
對於有人認為語理分析是「鑽牛角尖」的學問,黃偉鴻說,在一般的交流中,表達出現語理問題,並不會影響溝通,但當進入一些重要的話題時,有語理為基礎,便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或者爭拗,強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故此近年有不少人把它應用於商業上。
「在職場上,有些人說話,會刻意說得含混些,例如:『你想取得這宗生意,你應該知道怎樣做?』,許多人會因為怕權威或者心理因素,不敢問個究竟,或者忽視了其中的語理問題。學習了語分析,我們便能即時判斷其說話的含義,並有效和纙輯地問個明白。」
不過,他笑言,部分在職人士學習了語理分析,反而是刻意的「玩」語理,令人似懂非懂,從而在職場上佔據上風。
聖雅各褔群會延續教育中心經劉遠章說,語理分析課程除了適合在職人士外,也適合學生報讀。「今天我們已進入了資訊爆膨的年代,但是許多訊息卻是似是擬非,這會影響年青一代的價值觀,學習語理分析能幫助他們擁有基本的資訊分辨能力,對資訊適當地選擇和吸收。」
「語理分析與人生思考」課程,除會教授分析語理的方法外,還會透過語理分析,思考人生。
「甚麼叫做『悶』?甚麼叫做『豐盛』?甚麼叫做『幸福』?不同人有不同的定義,女士追求的幸褔可能是每天跟丈夫一起,男士追求的幸褔則是無拘無束,通過彼此對定義的闡述,能助你更清楚地明白人生,進入思考的趣味旅程。」
此課程為首次在聖雅各褔群會延續教育中心舉辦,課程適合喜歡思考和探求的人士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