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劣幣驅逐良幣
董建華於上任後不久,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八萬五方案,希望在短時間內,把香港適齡的專上學生人數比例,大幅提昇至百分之六十。仿照美國社區大學體制的副學士課程,從那時起便出現。然而,副學士究竟是甚麼呢?它的學術資格、技術訓練的比例如何呢?則連主辦及負責的相關官員及機構,答案都未能一致。然而,從三年前起計算至今天的二零零六年,副學士學位的學額數量,卻由二千增加至二萬。而主修選擇則由十幾種,增加至二百多種。而其中所謂工商管理、物流、旅遊等三個主修,又佔去所有課程中的六成多。當然,倘若統籌有道,課程的品質保證又做得好的話,這絕對是香港之福,能收窄本地持高等教育人數與同級先進國家及地區的比例。然而,香港現行的做法卻是任由舉辦機構「自負盈虧」與「自生自滅」。於是乎,相關的教育機構自然會想盡辦法去「收生」、「爭客」。而為了降低成本,又會聘請一些較新或較低資格的導師,以每年續約的形式去任教。但這還不止,要知收生既然是「身不由己」,那麼,學生的表現也自然祇能「順其自然」、「將貨就價」。因此,同樣是副學士也好,由不同學術或舉辦機構所「頒援」、「出品」的,品質、水準會很不一樣。長此下去,在經濟�W有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理論,就自然在香港的教育市場上出現。那時,「劣貨」會成為主流,而「良品」則會另投別處。希望教育當局要在問題未出現前,好好想一下預防的方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