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心理學 (史提反.黃)


德國世界杯圓滿閉幕,法國一代球王施丹以被球證「紅牌」趕出場,結束其球員生涯,或多或少令其球迷有點失落。然而,失落歸失落,犯規是犯規,沒有轉彎餘地。而筆者看免費電視現場直播時,顧修全博士就以「打世界杯,就是打抗壓戰」來形容施丹的反應。又謂其於下半場以冠絕球壇的「頭鎚」進攻而未能入球後,即萌離場的意識云云。對於顧博士的分析,筆者無意再加說明,但對於「世界杯心理學」而言,卻可以有三點稍作補充。一,任何具爆炸力的球員、運動員,基本上都會是屬於「情緒啟動型」的性格,但犯不犯規,似乎與主觀修養程度的關係,多於處境所造成的關係。(情況就像以前拳壇的泰臣和阿里,網球壇上的麥根萊與波格,二位前者的地位、成就,不見得比後二者高,但脾氣及修養則與二位後者差天共地。) 二,打世界杯固然是打壓力賽,但壓力卻有利壓、害壓之分,若僅用「抗壓」二字去描述,似有誤導之嫌。(觀眾應可留意到國際級大賽與運動員體能提昇的關係。沒有此等大賽,球員的「高峰狀態」根本不可能被逼出來。) 三,世界杯與奧運會有一樣相通,就是它們都不單止是個人意志的較量,而是民族與民族間最公平、公開的比拼。所以,分析球員心理,不能僅以個體為對象,而應以較宏觀的「組群、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去審視它。(前共產集團國家以前在國際多項比賽中,皆能獲得殊榮,但在比賽途中會「發脾氣」的,卻絕無僅有。) 當然,施丹的球員生命仍是光輝的,但相比於永恆的巴西球王比利,於運動精神的層次而言,卻不得不低了一截。於此,筆者以比利的兩句話作結。「人雖犯我,我不犯人!」「球隊的勝利是屬於整體的,包括那些沒有出場的隊友及支持球隊的球迷。」(http://www.stephen-k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