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格局批判的局限 撰文:史提反.黃
早陣子看罷《信報》陳耀南老師在其〈晨光清景〉一欄中,幾次回應李慶餘先生〈為何要反傳統〉一文,心頭總覺有些話要說。然而,由於事忙,一時未能執筆把所思所想記下。就這樣到了今天,筆者稍有餘暇,才能夠輕筆說幾句話。
陳耀南老師的國學修為,祇要稍懂本地中文發展史的人,均無容置疑。李慶餘先生的原文,筆者雖未有機緣拜讀,但從陳老師的回應中,卻仍可估中一、二。大抵李先生是誤認陳老師為「反中國傳統派」,並認定陳老師的思想之所以變成今天的樣子,是因為對傳統掌握失準所致。而且,也就是因為這個出發點的失誤,導致李先生所說的話,落在泥沼中,激不起波瀾。這當然是李先生的錯誤了。
然而,若剔除李先生的失言(錯用「反」的字眼)、失覺(不知曉陳老師的國學功底極其深厚),祇是根據陳老師自己所說的對傳統的「批評」去看的話,那麼,陳老師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又是否客觀及具參考價值呢?於此,恕筆者直言,這倒也未必。此中原因有幾個,略述如下。
其一,談論任何文化的全方位比較,一定要對該兩個被比較的文化有相對通透的全盤認識。在了解中國文化方面,陳老師當然沒有問題,但在對西方文化方面的理解,筆者看陳老師就相當吃力。而且,據筆者估計,陳老師所看過關於西方文化的研究與文獻,甚至可能都已經過時,於是,導致陳老師的所謂對中國傳統的批評,由於沒有準確對照及適切比較,流於「自說自話」,無從說它們對或不對。
其二,是陳老師的立足點問題。陳老師幾番在公開場合,都曾明示自己的基督教徒身份,並說會盡些綿力「勸人信教」云。而如此一來的開宗明義,所有的客觀、公正,就無從說起。科學哲學大師波柏名言:從特定角度出發的所謂批判,絕不會是科學。
其三,陳老師久不久就著人虛心看《聖經》,這個筆者也不反對。(事實上,世上任何好書也該謙虛平心靜氣看。)但《聖經》是特定文化角度的宗教書,與文化比較、討論何干呢?為甚麼陳老師不著人看羅馬人流傳下來的《法典》一類的書?或看中世紀馬基亞維利的《君王論》?湯恩比所著的《挑戰與回應》?甚至是希特拉的《我的奮鬥》?此中原因,是陳老師的宗教包袱與李慶餘先生的文化包袱一樣沉重之故。
說起來,筆者看陳老師的回應文章時的感覺,竟與自己當年看新儒家諸位先生與其時代的意見對立者所寫的「文化論戰」篇章時的感覺,有萬二分相似。二者同樣都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抱有滿腔熱誠,但卻也同樣受制於自己的特定出發點,離不開舊時代、傳統格局批判的局限。